▷ 02 Introduction to User Experience Design


以下的元素及內容,來自coursera 的Introduction to User Experience Design這堂課。

▍本篇適合

1) 不太了解、甚至是第一次聽過UI/UX的你
2) 想要入門UI/UX,卻不知該如何下手的你
3) 已經看過01篇的你!點我看01篇

▍本文介紹導覽

嗨,我是個什麼都不會(沒錯,蔡逼八)、剛修完coursera Introduction to User Experience Design 一門課的mayo。修課後,只覺得腦袋混亂,所以決定用自己的話表達我理解的東西。一方面組織知識架構,一方面希望貢獻所學。以下為本文大綱:

 1) 小複習
 2) 使用者參與的三個部分
 3) 數據類型
 4) 歸類使用者
 5) 注意事項

準備好了嗎?開始囉!😳

▍小複習

我們先來複習01篇的幾個重要觀念:
    1) 設計是由數據引導的過程(設計是有系統性的)。
    2) 透過設計循環,我們蒐集數據,做出usable且useful的設計。
    3) UX是整個體驗流程,包含UI。

而設計循環需要使用者的參與,

▍使用者參與的三個部分

實際上,使用者會參與到介紹、互動、結束這三個部分。
以下說明詳細內容及要注意的地方:

▷ 介紹
    1) 讓使用者大略明白目標
    2) 讓使用者知道整個過程是自願的、可以隨時停下來的、機密的,盡量讓使用者感到自在
    3) 告訴使用者他們的答案沒有對錯,最重要的是坦白的觀點

▷ 互動
這個階段是我們大肆搜刮、蒐集資料的時候,這個階段非常重要!
 1) 鼓勵使用者多闡述些,同時確保他們的回答在我們設定的範圍內(如果使用者說了超出範圍、沒用的資訊,那也是白費)
 2) 用輕鬆但專業的語氣與使用者互動
 3) 給予中立的回饋。不能讓使用者因為我們而改變了他的答案或思維。

▷ 結束
再次提醒使用者這次的目標,及告知他們蒐集好的資料之用途。
最後,再問一遍他們有沒有什麼想說的,或許可以在最後的時刻給出關鍵的訊息。

▍數據類型

我們總共會收集兩種數據,分別為定性數據(Qualitative)定量數據(Quantitative)
定量數據是用數字表示的數據,例如平均年齡。
定性數據是表示事物性質、用文字敘述的數據,例如從訪問使用者後得知他的喜好。
同時使用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,則稱為混合方
法(Mixed method approach)。
不同的方式,會收集不同的數據。有些方式只收集前者、有些方式收集兩者。

▍歸類使用者

面對新的設計,使用者會受到影響,而影響了什麼則不盡相同。
我們根據影響的內容,分類成三種類別:


主要利益關係者
直接使用設計的人,稱為終端使用者。通常是和設計師互動的對象。

次要利益關係者
不會直接使用設計,但他們有可能會提供輸入(input)或輸出(output)。

第三利益關係者
可能根本不會使用設計,但他們受到直接的影響。

舉例來說,假設我們設計了一個系統來測量球員球鞋磨損的情況,是要給田徑隊的球員使用的。
那主要利益關係者便是球員,他是直接使用系統、穿上球鞋的人。田徑隊的教練則是次要關係者,因為他們可能會根據磨損情況,來決定何時買鞋子、買幾雙。而第三利益關係者則是銷售球鞋的廠商,他們沒有使用設計,但卻受到了這個設計的影響。

最後,在設計循環的過程中還有其他注意事項。

▍注意事項

提有意義的問題,才能獲得有用的資訊
透過以下四要點,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吧!
  1) 謹記與使用者互動的目標
    2) 確認每個part的互動都有達到目標
    3) 蒐集、組織使用者提供的資料(定性)數據(定量)
    4) 試著先和別人(非使用者)練習互動


注意你和使用者的衣著
還記得我們上次提到的輸入、輸出嗎?
其實,影響使用現況(也就是輸入輸出整個流程)的因素有:
    a) 個人特徵:年齡、數位運用能力、教育程度、生理限制等。
    b) 群體:個人特徵可能會影響其他使用者。例如身邊朋友都使用A社群軟體,即使你不怎麼喜歡A社群軟體,你還是有可能會下載它。
    c) 文化、社會,例如:每個文化對於侵犯隱私的標準不一。

使用者的穿著可以是隨意的、符合他們個人的,觀察使用者的穿著,可能可以觀察到使用者的喜好、風格。而身為UX設計師的我們可不能隨便穿!必須要給人可信、專業的感覺才行。

▍下篇預告

下一篇,終於要講解設計流程第一步--需求蒐集!
請大家敬請期待,謝謝大家的閱讀。


我們下次再見囉!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,
歡迎點擊網頁中任一廣告,給我一點小回饋~謝謝你
😳

我是mayo。

留言